李白理想中的生活道路是什么,他在政治上希望有什么建树,最终的归宿是什么;他理想中的国家和社会是什么模样,关于这些问题,李白在他的作品中常有零碎的、片段的表述。
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中,对他的生活理想,有较为详细的叙述,其文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
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
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
李白对于终生隐遁、独善一身的生活是不甘心的。
他有很大的抱负,要求做帝王的辅弼大臣,在政治上有赫赫的建树;然后再象陶朱公范蠡、留侯张良那样,舍弃卿相的荣华,隐遁山林湖海。
这就是他理想的生活道路。
他常以历史上的著名辅弼大臣吕尚、管仲、张良、诸葛亮、谢安等自比。
如他说:“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
”(《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是以吕尚自比。
如说:“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
”是以诸葛亮自比。
这类例子在他的诗文中是很多的。
当然,李白毕竟只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诗人,并不是一个很有见识和才能的政治家;因此他以管仲、诸葛亮等人物自比,常常不能得到人家的同意,甚至遭到耻笑。
对此,他只能慨叹,如云:“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上李邕》)刘全白《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说李白“不求小官,以当世之务自负”,的确,李白不愿做小官,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按部就班地进入仕途;他的理想是受到帝王的赏识,自布衣一跃而至卿相。
《梁甫吟》云:“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钩,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这是讲吕尚受周文王赏识重用的故事。
《冬夜醉宿龙门觉起言志》云:“傅说板筑臣,李斯鹰犬人。
歘起匡社稷,宁复长艰辛。
”这是讲傅说、李斯受商王武丁、秦始皇赏识重用的故事。
二者讲的虽都是历史故事,实际都隐寓着自己的理想,他希望唐朝帝王对他也能予以特殊的赏识和任用。
李白的这种理想并不全是空想,而有它一定的现实依据。
唐代前期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中下层而才能出众的士人,常能不次地加以擢用。
唐太宗时的马周、张玄素,唐玄宗时的张九龄,都出身寒素而官至宰相。
马周更由布衣擢升至宰辅。
这些事例为出身不高的士人展示了光明的前景。
李白的这一理想就是这种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在没有获得统治者的赏识擢用之前,李白采取了隐居山林、培养身价的道路。
这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有很鲜明的表述。
如说:“王道无外,何英贤珍玉而能伏匿于岩穴耶?”“乃知岩穴为养贤之域,林泉非秘宝之区。
”都讲到这层意思。
当时除李白外,不少士子采取了这条道路。
从司马承祯批评卢藏用隐居终南山是“仕宦之捷径”的典型事例,可以看出当时流行的这种风气。
李白在天宝元年隐居剡中(今浙江嵊县)时受到唐玄宗的征召,心里异常高兴,认为平日的愿望一朝实现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不幸他在长安遭到了挫折。
离开长安以后,他继续漫游和隐居,希冀再度被统治者赏识擢用。
他常把这时期的隐逸生活同谢安的隐居东山相比,认为总有一朝出山,大显身手的日子。
如《梁园吟》云:“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李白认为干戈骚扰、斗争激烈的时候是英雄志士乘时崛起、建功立业的良好机会。
在《梁甫吟》中,他赞美西汉初年郦食其当群雄角逐之际,能够得到刘邦的任用,“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他赞美诸葛亮云:“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称颂诸葛亮在东汉末叶扰攘的时局中建立了不平凡的功业。
如果碰到这种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李白当然是不愿意放弃的。
安史之乱起来后,叛军攻占洛阳、长安,唐王朝形势岌岌可危,李白认为这正是“猛士奋剑之秋,谋臣运筹之日”(《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
当时安禄山称帝于洛阳,唐朝军队与叛军在河南一带激战,中国分裂,李白认为其形势同楚、汉在鸿沟一带划界一样。
他说:“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赠王判官时余归隐居庐山屏风叠》)“宇宙初倒悬,鸿沟势将分。
”(《送张秀才谒高中丞》)都是这个意思。
他的《猛虎行》说得更为明白:“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颇似楚汉时,翻复无定止。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不但指出当时形势有如楚、汉相争,而且以张良、韩信自比,希望趁此机会效忠唐室,建功立业。
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李白接受了永王李璘的征聘,参加其幕府工作。
他当时的理想是:“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永王东巡歌》其二)再次以东晋大臣谢安自比。
可惜由于唐王朝统治者的内部矛盾,李璘不久被肃宗李亨所消灭,李白的乘时建功立业的理想也告破灭。
李白要求在政治上建立赫赫的功业,但他并不重视和贪恋爵禄富贵,相反地他主张功成身退。
这一主张贯穿着他的一生,在他的诗文中有着频繁的表述。
如他在长安供奉翰林时说:“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
”(《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
”(《驾去温泉宫后赠杨山人》)在参加李璘幕府时说:“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都是这个意思。
李白在诗歌中常常提到战国时代的鲁仲连并加以歌颂。
在李白心目中,鲁仲连却秦军而不受赵国赏赐的行为,正是功成身退的一种典范。
《古风》(其十)一篇专咏鲁仲连,对他作了极高的评价,结尾并表示自己要走鲁仲连的道路。
诗云:“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从思想和文学渊源关系上看,李白歌颂鲁仲连,受到晋代左思、葛洪的影响。
左思的《咏史》诗八首,睥睨王侯,蔑视富贵,《咏史》其三赞美鲁仲连“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这些都对李白的思想有很大启发。
葛洪《抱朴子.自叙》篇说:“窃慕鲁仲连不受聊城之金,包胥不纳存楚之赏,成功不处之义焉。
”李白喜读道书,《抱朴子》是他熟习的一部著作,可以肯定在这方面一定受到葛洪的启发。
李白还赞美汉初商山四皓在辅佐刘盈巩固太子地位后“功成身不居,舒卷在胸臆”(《商山四皓》),因为这也符合于他的理想。
功成身退,可以说是李白生活理想最简要的概括。
一方面要建功立业,积极有为,另一方面要退处山林,隐居避世,二者是矛盾的,李白用功成后再退隐的办法把它们统一起来。
这一对矛盾中,建功立业是前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李白认为只有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以后,他才能甘心退隐。
他宣称:“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铭鼎傥云遂,扁舟方渺然。
”(《金门答苏秀才》)都鲜明地表示了这一主张。
尽管李白思想中存在着不少消极出世的成分,但积极入世是他一生思想的主流。
李白两次舍弃隐逸生涯,入长安供奉翰林和参加李璘幕府,也以行动实践了他的建功是前提的主张。
正是由于他思想的主流是积极入世,因此他才能始终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命运和社会状况。
版权所有。? Since 2023 .8645游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