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书画##品文化##红星在线#文||张坤山•编||昕虹摄影:徐永新将军2075书法作品中,有看得见的东西,如线条、墨色、字型、形式等,还有文字内容,节奏也能看得出来,这是“形体”。
但是还有不容易看见的东西,如情感、风神等,尤其是通过笔墨反映出来的格调、境界,这算是“灵魂”。
书法出“味道”,往往就出在这“灵魂”上,它看不见、摸不着,唯靠细细品味,才能有所感悟。
有味道才是书法的追求,如果没有味道顶多只是文字。
文字只负责传达文本意思,无须讲究味道。
然书法是艺术,必当深究其味。
书之味道不仅局限于书卷气,也不仅“文人风”,旷朗无尘的“野逸之气”和“纵横游戈”的“霸气”、“金石气”、“山野气”等等都有“味道”可品,甚至更为浓郁。
种种书味使人赏心悦目、“摄人心魄”,因此,书味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是我们须要深入体会表达的东面。
2075苏轼是诗词大家,也是大书法家。
他的诗词豪放旷达、意境深远,尤其是他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确是千古不朽之作。
作为大书法家,他的《寒食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同时,苏轼的书论也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书法和诗词都爱好的后人来说,研读苏轼论书法的诗作,是一门必修课。
苏轼的书法和诗词,艺术性和思想性很强,其审美观和艺术观,极富个性特色,对后世影响极大。
苏轼的书法理念,核心在于“崇尚意趣”。
他的名言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等等,均是苏轼书法“崇尚意趣”的诗意表达。
2074艺术作品强调有风格,要求有个人面目。
风格面目人人都不一样,但却有质的区别、有格调高低。
它好比人的面貌,一样的耳目口鼻,由于生得高低大小,远近阔狭,因此有的就显得平庸,有的就显得俊美,有的丑陋,有的奇伟。
书法也是一样道理,强调自成面目,要求作品与众不同,或雄強、或清雅、或文人风书卷气,或恣肆野逸之风,总要能引起人们的某些联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是有些作品虽然也别具一格,不与人同,却使人看了不顺眼不痛快。
书法形成个人风格要接受多方面的检验,不是自己想当然,应当从历史纵向和时代横向去比较,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
那种认为人人都有个人风格面貌的看法虽然有点道理,但还太幼稚。
2073书法创作,必须是作者在临摹前人经典作品基础上,并掌握了一定书写技巧手法之后才能进入的一个阶段,如果没有临摹基础,便无法谈到“创作”二字。
尽管都是用毛笔写字,因为缺乏书法规则、法度、技巧者只能叫汉字书写,也就是写字,它距离书法创作还很遙远。
书法与写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有没有临摹古人碑帖这个过程。
提到创作,这里面就有了难度,它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字帖去临写,而是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运用和掌握书写技巧,能够独立构思并能够将古人技法运用上,才可以进入到书法创作行列来。
如果学习古人法帖而用不上,或者仅学点皮毛,这都还不能称为创作,创作这个词需要具备一定的高度去充实,而非随便称之。
2072清代,康有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碑学”“帖学”的概念,虽然此前有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提出南北两大流派,以及清人碑帖融合无意有意的实践,但最早明确提出“碑学”“帖学”这一概念的,在康有为之前确实未见此论。
这一概念见于康氏著作《广艺舟双楫》,他认为:“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之为帖学宜也。
”他又认为:“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
康氏对于碑学和帖学的详细阐释,以及对碑学技法和审美的总结,成为清代碑学的集大成之作,并身体力行领衔碑学书法,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072中国书法,在历史上也并非都是漂亮一族。
三代金文,古朴自然;两汉隶书,茂密沉厚;南北朝碑版,峻拔奇伟;大唐书风,雄杰郁勃……即使被后人尊崇为书圣的王羲之书风,也沉着痛快,风规高远,被人赞为“龙跃天门,虎卧凤阁”。
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当代人们的审美明显带有一定的粉脂气,往往把外表看起来漂亮、充满甜俗的东西作为书法美的唯一标准。
一些对传统认识不深者,还会借着魏晋二王传统的名份,把有些并非高雅的通俗书风拉在旗下,故二王书法成为保护伞,伞下聚集了大量伪二王的俗不可耐的东西。
更有者,以漂亮、甜美反对朴实、厚重、肃穆、沉郁、雄浑、古拙、奇逸等等,这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及待解决的问题。
2071所谓“展览体”书法就是迎合书法展览、比赛活动而创作的一种书法作品样式。
是评委们的集体认同,不是哪一两个人的意见。
它由一些相应的要素构成,诸如大尺寸、大体量、多色调、多块段,添加补缀、界格剪裁等附加的制作,突显形式美感和视觉张力。
“展览体”书法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也不是哪几个人的独创发明,它是在当代书法展览评审制度下自然形成的产物。
既然已经形成也就难以回到原来那种纯粹质朴状态了。
“展览体”书法是个中性词,谈不上好与坏,但很明显它的目的性、功利性和主观愿望是强烈的。
如果能做到应征的作品既能完全符合应征规则,又能突显创作功力,既能做到书写与装饰效果并存,又不露人工设计痕迹,当然是好现象。
有人认为“展览体”不可取,但是如果到评选现场实地看一看,你会改变一些看法。
——————————————图片释文:北朝人书,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万毫齐力,故能峻;五指齐力,故能涩。
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
2070书法“本体”这个词以前没听说过,是近几年的事。
本体即组成书法艺术最重要的几种因素:即不同书体文字的结体,多种的用笔方法,丰富的墨法及变化,还有章法等。
“本体”是既可与历史上书法链条连接,又突出时代特征和个人风格的基本元素。
书法家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不应当是文学、宗教及一切学术的附庸。
有些所谓书家,一生仅用一种并不成熟的书体抄写《四书五经》《全唐诗》《全宋词》等,而不专心在书法本体上下功夫,将书法降为国学、文学的奴仆。
这是当代书法创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背离书法艺术本体的现象。
当然还有其它表现,如过度讲求装饰,一味追求形式,随意肢解汉字等等。
书法家应当具备学者和诗人的气质,要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是要把文化用到书法创作中去,而不是用书法为文字服务。
张坤山,山东省淄博市人,海军政治部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资深理事,自1990年以来连任第三、四、五、六、七届至今。
系中国书协书法行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海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荣宝斋书法院研究员,北京国都墨韵书画院院长,中央文史馆“书法大家班”成员,文化部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津贴专家。
#弘扬传统文化##墨语#编辑:百将文化艺术中心昕虹匾额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独特的一种民俗文化。
它是一块悬挂在殿堂、楼阁、门庭、园林、宾馆、酒店、商店等单位的一块牌子。
匾额是各种建筑物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的意义相当于建筑的眼睛,是告知建筑物的名称及用途,也是用于宣传的一张名片。
书圣王羲之是中国最著名的、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也是将军。
如今用的毛笔,是秦朝监督修筑万里长城的将军蒙恬首创。
百将文化艺术中心可以邀约文武双全的将军书法家和名人书法家题联题诗题字题匾和笔会展览。
邀约军地名人和教授开讲。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Since 2023 .豆豆游戏之家 All rights reserved.